非现场执法——未来监测行业的风向标

编者按:“非现场执法”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但在环保领域,这仍是一个崭新的理念。化一环境首创的“非现场执法全过程智能监管系统”实现了产污、治污、排污全过程数据监管,在确保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首次在环保领域实践了“非现场执法”的创新模式,这将成为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的又一风向标。

政策背景

近年来,企业为了逃避环保执法部门的监管,各种造假手段层出不穷,从污染源排放源头人为操纵、干预或破坏排污单位生产工况及污染源净化设施到采取非正常手段干预监测数据,导致生产或污染状况与事实不符,试图逃避环保部门的监管,通过干预监测活动、数据篡改、伪造等造假行为,使得监测数据失真。失真的数据会导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寸步难行,甚至走向错误的方向,切实有效地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已经迫在眉睫。

传统执法方式是执法人员对企业逐家进行实地排查,办事效率低下且违法企业可以通过所谓的“岗哨”提前停止违法造假行为,环保执法人员无法精准掌握企业的实际生产排污情况,取证难、起诉难、执法难、监管难成为目前执法单位的难点、痛点,非现场执法创新模式势在必行。

2019年,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明确依法获取的监测数据具有法律效力,可以作为环境监督及执法依据。该通知的发布进一步肯定了监测数据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提出了重要考验。2021年4月7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推动差异化执法监管的指导意见》,要求减少现场执法检查次数、健全非现场执法的方式,对企业展开非现场监管,充分发挥移动执法系统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平台的作用。

51b8ecff97ef5d5f.jpg

非现场执法全过程智能监管系统面世

为迎合政策趋势,化一环境对市场需求展开深度调研,聚焦政策,根据环境执法人员人少事多、执法效率低下等困境,首创了非现场执法全过程智能监管系统。该系统以动态管控作为切入点,并结合市场热点,融入了水质新国标、垃圾焚烧等环境监测内容,并将运维需求纳入其中,形成了一套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传感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为基础,集环境数据感知+全过程监管+智能数据分析+违法行为判定及主体判定+证据固化+非现场执法于一体的智能监管系统,已和300多家仪表厂家达成战略合作,完成了协议对接和调试。同时,该系统在环保领域开创了“非现场执法”的工作模式,为环保执法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目前,该系统已在福建、大连等地展开了试点工作,在深圳市宝安区正式投入运营试用阶段,执法人员反馈良好,应用成效显著,一方面通过全过程监控确保数据真实,为环境执法注入了新血液,另一方面探索了非现场执法模式,实现基层执法减负。

非现场执法.jpg


智能监测,数据真实

非现场执法全过程智能监管系统通过对污染源企业产污、治污、排污等环节进行全过程智能管控,结合AI技术,实现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处理,由“点末端监控”向“全过程监控”转变,最大程度地减少弄虚作假情况的发生,从而有效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并且平台可自动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同时对此保留证据,通过完整事件处理形成证据链闭环,在确保数据准确性的基础上,也对企业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非现场执法.jpg

提升运维效率,优化运维质量

非现场执法模式提高了运维质量。一方面,区别于传统的一人负责几个站点,非现场模式的运用,运维人员一人即可管理十几个甚至更多的站点,并且通过平台可以掌握每个站点的情况,遇到故障时可以第一时间前去解决;另一方面,运维的工作情况也纳入了环保执法的管理范畴,极大约束了运维的“不良”行为,通过平台可以了解运维企业并进行评估,进一步提高了运维企业的质量。

 

   未来展望

政策的不断出台推动着非现场执法模式在环境监测领域的运用,全国越来越多的执法单位采用非现场执法模式进行执法监管,非现场执法模式势必会在全国不断地深入和普及,然而,这也对监测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这意味着,在环境监测市场,对非现场执法的需求将持续加大,未来市场前景可观。

化一环境研发的非现场执法全过程智能监管系统正以其创新、智能、高效的理念为全国环境监测创造价值,该系统在未来值得被推广至全国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届时,我国的环保执法将迎来了智能监测与高效管理的春天。未来,化一环境将继续聚焦核心技术、推进产品创新、优化解决方案,将污染源非现场执法监管系统落实到全国各地,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重要力量。